设为首页 | 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项目 ● 活动 会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文学 / 海报 / > 文学  
环保-从正确处理垃圾开始
      

环保——从正确处理垃圾开始

陆海艳

 

听朋友说,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首尔的南济岛由于城市的急需,成了到处堆着生活垃圾、发出阵阵恶臭的垃圾山,高达近百米。山上最丰富的3种东西是灰尘,污秽物和苍蝇。每当人们路过此地一定要加快速度,否则其味道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垃圾产生的气味不说,腐烂垃圾产生的气体还不断地引起各种危险如火灾。1988年,首尔要举办奥运会,这么面积庞大的垃圾如果不处理,显然不行。为此,韩国首脑听取民众建议,在这些垃圾堆上建座公园,变废为宝。很快,垃圾山变成了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公园,引来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后来人们又利用南济岛腐烂的垃圾散发出的气和热量,建造了发电厂,服务了那里的百姓。原来的垃圾山现在是一片生机勃勃。

由韩国首尔的南济岛,我们不由得想到我们生活的环境。 灌云是一个美丽整洁的地方,但是,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脑海的大问题。君不见,腐败恶臭的气味令人作呕,垃圾运输车渗出的残渣残液肆意流淌,垃圾堆旁蚊蝇乱飞,一阵微风吹过,各色塑料袋漫天飞舞,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气味。

垃圾的害处枚不胜举,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面积已达5亿多平方米。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质。附近农民苦不堪言!
    城市垃圾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日趋尖锐,已经成为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城市垃圾收运设施不能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监督管理薄弱,乱扔乱倒垃圾现象还较为严重,河道、公路、铁路两侧成了垃圾长城,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与市容。

那么,如何有效处理垃圾,保护环境呢?

增强环保意识是关键。要减少垃圾数量,提倡重复使用和修理后使用,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促进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现代经济社会最大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同步进行;而“循环型经济社会”特征是“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日本的儿童从小就要学习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台湾,小学生个个都是资源分类高手,担任起家庭资源回收教育的种子部队。

垃圾也能变成金条。台湾的垃圾减量方法就有着许多独到之处,人们必须从废弃物中挑出饮料铝罐、塑料包材、报刊纸类、玻璃瓶罐、电子产品、废光盘等33项资源,吃剩的果皮菜渣也要当厨余回收,可以做有机肥料,剩下的才是具“纯正血统”的垃圾。例如从废计算机、信息产品的电子零组件剥离出集成电路(IC)、电路板、电阻器上的混合五金,以业者目前的技术,平均每六吨IC板可炼出1公斤黄金,黄金纯度达99.9%。回收的废计算机、电子产品的非金属部分,则可再生成为人造建材及艺术品,充份达到物尽其用。

垃圾分类是有效之举。垃圾分类是当前能够达到垃圾减量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垃圾分类能够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台湾去年透过家家户户进行垃圾分类,带来至少95亿6000万元(新台币,约4亿1500万新元)回收再生产值, 2009年公布的全国资源回收率已达35.34%,领先美英等先进国家。

垃圾简单的堆放,实质是一种转移污染的做法,它不仅破坏了堆放地的地貌和美观,而且通过雨水下渗,有害物质还会进入到地下水,影响附近居民的健康。

我们的环保行动。
●尽量减少垃圾的数量
●能用的尽量不要抛弃。
●能作为废品卖掉的,尽量不要作为垃圾扔掉,不要嫌量少。例如易拉罐、废纸、纸箱、玻璃瓶、淘汰电器、废铜烂铁等。
●尽量使用能重复利用的容器,如菜篮子,厚塑料袋,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筷子等。
●尽量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
   蓝天、碧水、绿色、清静,是我们所有人的期望,爱护地球、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保护需要大家的参与和配合,更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优良环境的保护者和实践者。

(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北九年制学校)

 

 

【收藏此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附件:

友情链接
环保部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环保公众网 中国环保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媒体站点:

中国环境 新华日报 新华网 扬子晚报 腾讯大苏网 江苏城市频道 现代快报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00509
技术支持: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176号 邮编:210036 电子邮件:xxzx@jshb.gov.cn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登陆本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