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项目 ● 活动 会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文学 / 海报 / > 文学  
环境事故频发凸显预警功能缺失
      

 

环境事故频发凸显预警功能缺失

周佩德

 

近几个月,紫金矿业水污染、大连油污染、南京塑料厂丙烯管道爆炸后的空气污染等络绎而起。在企业和媒体聚集于“天灾和人祸”的争论以及污染危害时,却忽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这就是环境突发事件预警监测功能的缺失。我们注意到,在媒体报道中,以下词语频频闪现:企业形象、环保局长辞职、环保部门不作为、环境监管缺失、担忧和恐慌。目前,公众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怀疑和恐惧情绪仍在蔓延。应当说,这些事件不仅是大自然发生的生态灾难,而且凸显我国对生态环境事件预警功能的缺失。

从松花江水污染、浏阳镉污染,到今年夏季以来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大连油污染等,频频发生的环境事故表明,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交锋更趋于白热化,更证明中央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性与紧迫性。哲学认为:环境事件是质变与量变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从宏观上看,只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就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从微观上分析,大多数环境灾难是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客观规律,而人为产生的。倘若政府相关部门能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及时发现蛛丝马迹、跟踪监测事故先兆、研究总结发生规律,就能压缩事故数量,减少损害程度。

在紫金矿业事故发生后,媒体和公众对政府环境预警监测功能的缺失提出了不少质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预警监测响应系统不够先进、科学。从上至下未形成广泛覆盖的防范生态环境灾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技术瓶颈制约,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全面及时预测相关区域、流域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到达时间,面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缺乏监测预警支持系统,主要依靠临时判断;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搜集风险信息、确定预警级别、并通过预警手段向有关部门和公众预警,紧急转移危险地工群众。二是优先监测对象未经优化论证。虽然各地制定了许多环境事件的预警和应急预案,但对流域、区域而言,上下游之间、上下位之间各自独立,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协调;此外,许多预案没有对本地和同类地区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风险源及其特点进行深度剖析,没有评估本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由于优先监测目标和项目未经优化论证,导致一些地方应急监测无的放矢,应急监测预案“失灵”。三是预警监测能力滞后。近年来,一些落后地区的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已突破环境容量的警戒红。因当地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应急监测设备匮乏,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环境监测跟不上,难以监测污染因子和核算排污总量及其变化规律。面对突发污染事件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借助上级的力量,降低了应急监测效率。四是应急监测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处于被动局面。应急监测是应急处置的基础,应急监测必须服从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和调动。但应急监测又必须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应当按照检测技术规范结合对突发事件性质、规模、发展趋势的判断而采取合适的监测方案。目前,应急监测人员往往被动地等待应急处置任务安排,未能独立发挥溯源追踪功能和应急功能,难以发挥其在应急处置中的权威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代中国,在环境恶化和经济滞胀两股危机意识交织下,在突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政府应以常态化预警监测机制,从容应对不期而言的公共环境突发事件。

化解预警监测危机,需要确立常态管理意识。地方政府要绷紧生态环境安全这根弦,及时总结吸纳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实战”经验,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中,寻找具有重复性、程序性的规律,把应急处置中的不确定性部分工作转化为常态下的预防性管理工作,提前进行决策部署演练;要选取安全检查生产事故引发环境事件的个案,进行警示教育,构建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安全教育体系;在各重点行业领域建成一批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环境安全有保障的示范企业,引领高危行业、传统产业的安全发展;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要常设应急监测联络员,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建立起完善的环境预警应急机制。这样,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事件,可快速集结监测力量和物资资源,,形成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安全保障力量。

化解预警监测危机,需要开发预警监测响应系统。当前,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是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因此,环保机关要围绕生态环保工作建立新型的环境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应急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区域社会经济情况数据、人口居住情况、河流湖泊水文情况、大气参数情况、重点风险源及危险品仓库数据,各种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方法等。特别强调的是,要对优先监测目标和监测项目进行优化论证。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提高预警应急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

化解预警监测危机,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当前,应抓住国家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机遇,通过多元化投入,重点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形成“省级强高端、地市现特色、县级重基础”的监测建设格局。一要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要按照“高效运转、反应灵敏”的要求,加快建立“省市县快速联动、区域相互援助”的两级应急网络,设立网络中心,重视应急处理的技术能力储备,配备应急监测的各种现代化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迅速定性、定量地反映污染状况。二要加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各省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最先进、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规划布局地表水、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提高监测装备现代化水平。三要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省级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环境监测建设投入,提高监测人员技术;在资金投入、仪器配置等方面向经济落后地区予以政策倾斜,促进区域监测能力均衡发展。

化解预警监测危机,需要组织各种应急演练。一要定期会同各相关部门优化调整预警监测预案,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把先进的监测预警理念融入具体的应急预案;二要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演练活动,发现薄弱环节,建立“检验-改进-再检验”的良性工作循环。演练时通过设定一种和多种应急事态,并按照预案进行模拟监测,可发现应急监测在指挥、处置、保障等环境存在的各种潜在问题;三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应急监测与应急处置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内耗,从而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运转程序,整合人力物力各种资源,最终达到提高非常态下应急监测效率的目的,避免实战中出现大的失误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紫金矿业等污染事故或将成为过去,它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我们期待:在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上,政府能增强环境预警功能,为百姓创造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

(射阳县环保局)

 

【收藏此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附件:

友情链接
环保部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环保公众网 中国环保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媒体站点:

中国环境 新华日报 新华网 扬子晚报 腾讯大苏网 江苏城市频道 现代快报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00509
技术支持: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176号 邮编:210036 电子邮件:xxzx@jshb.gov.cn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登陆本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