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志愿服务的“引路人”
张晨是省环境科学学会综合部部长,2013年起,负责组织开展了百余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科技志愿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为“十二五”环保科普先进个人。2021年被省科协评为“江苏省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02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
一、发挥平台优势,引导志愿服务
“学会是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作为一名学会工作者,将科技志愿服务和学会工作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他对记者说到。
9年来,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了大量公益科普课堂、环保设施参观,社区乡村环保科普宣讲和调研等各类活动,每年都有四、五百人次的志愿者参加,服务群众近十万人。
在这些志愿项目中,他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带队完成了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的“江苏省居民环境素养调查”项目。时间紧、要求高是他对项目的第一印象,“2个月内,完成6个县市12个监测点2640个有效调查数据,调查对象有年龄和性别要求,需要用电脑平板,录音录像,完成一个调查20分钟起步。”项目经费不足、学会人手紧张,在发出号召后,各个监测点都有大批热心志愿者赶来帮助,有放暑假的大学生,有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有当地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清晨给志愿者做培训,白天一起开展调查,晚上再对数据进行二审复核,工作虽然忙碌人却感觉充实。”他笑着跟记者说。实际上,开展工作时难题不断:社区白天没人、农村年轻人少、有人做一半就走了……为了顺利完成项目,他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找,有的时候他们还得到跑到相邻的社区和村去找人。终于按期完成3000余名社区和农村群众的调查问卷。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团,也需要热心公益的科普志愿队,2023年,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成立的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支队,志愿者人数已达1656人,累计志愿时长22000小时,排名省级学会榜首。
二、理清发展思路,总结志愿经验
“每开展一次活动,就要总结一次经验,不断琢磨有哪些能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张晨向作者介绍到。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暨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是学会主打的志愿服务品牌,“这项活动至今开展14年,我接手的时候是第4年,参与的志愿者从每年200名增加到700名,虽然人数看上去增长不多,但配置穿着服装、宣传材料和补助都是一笔不小开支。”如何维护和发展好这项活动,他动足脑筋,通过申报公益补助开源,通过网购定制节流,为志愿者联系实践地点,编撰报道志愿活动稿件,在省志交会窗口展示等种种方式完善活动,“每年我们都会专门表彰志愿者,他们在全国评比获奖年均20余项。”他介绍到。
他通过总结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将工作中的成果剖析推广。在省委《群众》杂志发表《基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探索实践》理论文章;主编环保科普书籍《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知识100问;根据志愿服务创作科普剧获生态环境部表彰。
三、不断创新形式,开辟活动渠道
组织公众开放日,培育科普基地是近年来公益活动的重要主题,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的重点内容。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环保设施参观活动,进行了首批科普场馆联建,这都是我们今后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平台。”他向记者介绍到。
2021年,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首批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评选,成功选出16家单位成为基地;承接了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的环科院所开放日项目,完成6次环保科研院所开放日活动,组织了200余名小孩和家长前往省内环保设施参观,其中参观核辐社的活动线上播放,近万人观看;与苏环院和南大环规院联办,在3家科普场馆开展了“小科学家-生物多样性”调研活动,邀请学会会员、相关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及其亲子共400余人参加,在学会会员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有付出就有收获,去年学会在志愿服务和科普公益方面荣获一系列表彰: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全国科技活动周”表彰单位;中国科协办公厅“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在行动”优秀组织单位;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生态讲解员大赛”个人项目“最佳剧本”;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者志愿者服务组织”;江苏省科协“江苏省科技志愿服务及科普中国信息传播工作”优秀组织单位;江苏省科协“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4项……
他最后就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做志愿服务不止是一个人做很多事,而是引导更多人做同一件事,凝心聚力,众人拾柴,才能将事办实办好。”长江江豚守护者
姜盟,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原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生态专委会主任;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科普委员会副主任;IAPA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专家组成员;原南京广电集团牛咔视频探索频道负责人;原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创始人;自然生态摄影师和环保工作者。
姜盟长期从事长江江豚等中国濒危野生动物一线保护工作和自然教育工作,关注水生生物特别是长江江豚的生态环保工作。为更好的推动全社会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的关注,2014年起姜盟四处奔走,发起成立了南京首个专业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团体——南京江豚保护协会。
协会成立后姜盟不仅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江豚保护志愿服务,还带领协会策划开展各类活动,致力于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加入长江大保护。
九年来姜盟围绕“关爱长江江豚、守护生命长江”为主题开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公益系列活动。以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切入点,成立“宁小豚”志愿服务队、打造“守护江豚之都”科普宣讲团、开展“守护生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科学放生”社会化增殖放流活动,引导南京全社会公众参与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投入到长江大保护的队伍中。
姜盟多次在一线参加长江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并且带领团队为全市开展江豚和水生生物工作献计献策,推动并参与南京长江段全面禁渔禁钓、长江江豚保护立法、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工作,在长江大保护中充分发挥了公众沟通平台的作用,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江豚科考进入第七天,今天考察航段为扬州三江营-镇江江豚保护区-南京长江大桥。八点半在扬州三江营水域发现至少四头江豚。南通、泰州、镇江、扬州……一路都发现了江豚活动的身影。”9月25日,姜盟在自己的朋友圈激动地记录下这样一段话。这是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对于本次科考队队员之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姜盟来说,这更是一次对自己十年守“豚”使命的“考核”。
“2007年,听到新闻中报道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消息,我第一次意识到长江真的病了。”谈到自己的十年守豚故事,80后的新南京人姜盟总是会从这件令他深受震动的往事开始……从小就喜爱野生动物的姜盟,一直记得在书本里记载的名字——“白鱀豚”,“它的消失无踪让我非常沮丧和难过。”工作后定居南京的他,在这座与长江朝夕相伴的城市里开始探索长江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成立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前两年,姜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高校专家们一起,走访了住在长江边的南京当地居民,并第一次得知另一种长江濒危动物——长江江豚。作为长江中唯一的鲸类动物,江豚有着“水中的大熊猫”之称,南京也是国内少见、可以在市区观赏江豚戏水美景的沿江城市。
“老一辈南京人会把这种在长江里成群游动、油亮发黑的‘胖胖鱼’亲昵地叫做‘江猪子’。最早的时候,当地人几乎每天都看到成群的‘江猪子’在江水里嬉戏,与人类很亲近。可惜到了2010年左右,江豚数量的大幅减少让这样的场景成为老人们口中的‘传说’。”回忆起初次了解江豚生存境况,姜盟感叹,“决定成立保护协会的最大动力,就是想再看一眼‘江猪子’与人类同游一江水的梦幻景象吧。”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姜盟和伙伴们于2014年发起成立了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开始投入到江豚保护的工作中。也正是那一年的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江豚被提升到省级层面。随着协会工作的越来越繁重,姜盟毅然放弃了原来稳定的工作,成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专职秘书长,全身投入到江豚和水生生物保护的公益事业中。
“成立协会之初,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对于就生活在身边的这群濒危邻居,南京居民知之甚少。很少有人能在江面上看到江豚的身影,也让人们不太关注它们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繁忙的长江水域、被工业化污染的水体、肆无忌惮的捕捞,正在让这群长江居民寝食难安。”姜盟和伙伴们为此定下了协会的“初心”,“作为一家民间机构,此时最重要、也是力所能及的一件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江豚的生存境况。”
姜盟立下的第一个目标,是一年内在南京学校开展一百场科普公益讲座,并通过现场活动,尽可能让大家亲眼看一看江豚。南京是一座特别适合观赏江豚的城市,江豚生活栖息地就在城市中心,距离江岸不到几十米的距离。当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江岸看江豚时,甚至可以听到它们在江水中呼吸的声音。这种鲜活的近距离接触,对观者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这些小生命不断在眼前消失的痛心。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每一年举办百余场科普公益讲座和活动,并在长江边打造了一处了解江豚及其它长江生物的科普馆。从这份微小的工作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江豚,江豚成为南京的城市标识之一,南京的孩子们基本都能说出江豚的样子和它们生活的习性。
如今,姜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在南京长江沿岸步道,看江豚保护区水域中的小岛绿意盎然,江水中时不时浮出江豚欢快嬉水的背影,江面上空翱翔着数不清的水鸟,“你看,绿色回来了,‘江猪子’回来了,水鸟们回来了,十多年前我梦想的画面一点点地回来了。”
生态科普之路,他越走越自信
2008年的夏天刚刚走出校门的相瑞幸运的被江宁水务集团录取,开始了他与生态环境守护的故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这也太脏了吧!”“好臭啊!”师傅们带着在开发区污水厂熟悉环境的时候,他内心里忍不住地吐槽着。师傅从他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了他从惊喜到失落的变化,从进水泵房-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污泥脱水机房,最后走到出水泵房的时候,师傅打了一桶从紫外消毒渠流淌而过的尾水,装进透明的塑料瓶递给他,看着手中清澈透亮一点异味都没有的水,师傅说:“水是世上最干净的东西,不要嫌弃它,它是脏了自己清洁了别人。干我们这行的,就是要让他回到原来的样子。”他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开始了工作。
一年后,单位选调他到项目部工作,参与了滨江污水厂一期建设、高新区污水厂二期设备安装等项目。正当他逐渐进入角色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一个新的任务交给了他——参与“开发区污水厂除臭工程”项目。那时候“污水厂本来就是臭的啊!为什么花这冤枉钱?给职工发发不好吗?”等反对的声音一直在职工中传播,他忍不住去问了领导。“随着城市化进程,我们厂周边已经有不少小区,今后入住率越来越高,臭气问题不解决必将困扰很多人,国企要有担当,这不是说大话。相瑞你要记住,生态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你不要被影响把项目建好了大家会感受到变化的。”领导一语成谶。项目建成后,污水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人员的鼻子“轻松了”,周边居民们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好了很多,“12345”投诉忽然之间也“清0”了。
在之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环保工作者逐步成长为环保志愿者。南京市教育资源丰沛,每年都有大量的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需要认知实习,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环境教育基地他积极落实基地教育职责从不推诿扯皮,接待了数千人次的学习。除了大学生,中小学也不能落下,但是现场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这可把他愁坏了。他召集伙伴们一起探讨开发适合小学生的污水处理课程,当他提出“一滴水的旅程”的创意时,获得大家一致的肯定。一开始课程仅有几张PPT,现已优化成集3D电影、趣味实验和专业教学一体的科普课程。因为负责“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他发现很多投诉是因为误会造成的,为了消除这些误会,在他的建议下江宁水务集团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污水厂开放日”活动。市民投诉污水厂臭,就邀请他们到厂区里走走看看,查找臭源的同时学习污水处理知识,感受治水的魅力;市民投诉排放口的水看上去黑,就邀请他们在排放口现场取水,灌倒玻璃瓶里观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市民了解“泾渭分明”是因为光线原因导致越清澈越发黑……这些环保活动不仅化解了误会,还为污水处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也让他坚定了守护生态环境的信念。
时间一晃来到了2021年,他走上新的岗位开始专职做生态科普工作,其负责的江宁水-PARK科普基地由水科技馆和生态安全缓冲区组成,是“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和“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生态安全缓冲区——湿地:原本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沟塘交错,还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垃圾。通过生态修复,如今水清岸绿、野鸭闲游,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说到“野鸭闲游”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那是2021年5月,湿地刚发现了2只“野鸭子”,管养人员发现芦苇丛中“鸭子窝”里有好几个蛋,准备拿回去尝尝。正巧相瑞在湿地巡视,好奇地拿出手机给“野鸭子”拍照,工作人员看他似乎很感兴趣就说了刚刚发生的这一幕。他立即严肃地批评了管理人员,并要求把蛋赶紧放回去,不然涉事人员全部都要处分。这件事也提醒了他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灯下黑”,不能忘记“身边人”。他立刻组织所有第三方管养人员进行培训,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普及给每一位工作人员。一个月后“野鸭子”大家庭就扩充到7只,到2022年冬天种群数量已达20多只。这也激励了他经常到湿地去发现、记录和完善生物多样性图谱,陆续发现了野鸭子(学名:黑水鸡)、白鹭、夜鹭、戴胜、大雁、斑嘴鸭、野兔、黄鼠狼等,越来越多的“新成员”来此“安居乐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作为基地的负责人,他获评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技传播导师”;他发起成立的“河小青——生态志愿宣讲队”已获江宁区生态环境局授旗;他和伙伴们开发的“清青学堂”研学品牌(“清”是“绿水”,“青”是“青山”),在“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时间节点免费提供研学服务。2年多来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宣讲超300场次,受众一万余人次,已成为江宁区弘扬“两山”理论的重要窗口。
通过他的平凡事迹,相信您已经感受到相瑞对生态环境工作的热爱。他也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作守护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税务工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处的环境守护者张海霞自2021年负责全市环境保护税管理工作以来,通过对全市环境保护税征管情况的解剖式研究,立足税收职能,以推进部门协同共治为抓手,以践行绿色税制落地和服务企业绿色转型为目标,积极探索智慧税务建设,通过创新实践“以数治税、以税治污”的工作思路,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重点企业,提升精细服务水平
针对南京市重点排污行业和企业,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处与区税务局联合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精准服务,通过“面对面政策宣讲”“点对点纳税辅导”“一企一策”,答疑解惑,积极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助推营商环境建设。
钢铁行业是南京市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是典型的工业高碳排放行业。在市税务局辅导钢铁企业享受绿色税制优惠时,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感慨地说:“双碳背景下,南钢整个集团投入绿色环保升级改造的资金累计超过100亿元,主要污染物均实施了超低排放,我们集团及旗下公司准备实施关于废钢及熔炼渣的综合利用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涉税问题是我们关注和迫切需要辅导的,你们的到来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依托部门协作,夯实税源管理基础
针对环境保护税管理服务难度大,对外部门数据依赖度高的难点,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处积极与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支队开展党支部联建,发挥“理论联学、队伍联建、业务联动”三联机制作用,通过支部联建共同商讨和谋划环境保护税管理工作,提高环境保护税协同共治能力。2022年建立了在线监测企业排污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并定期接收市生态环境局传递的排污许可证、环保处罚、重点企业监管情况等基础信息。
除了生态环境部门外,税务部门与住建部门也实时共享了“南京市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建设工地基础信息,建立大数据局传递数据信息的机制,用于监控施工扬尘环保税的申报以及与削减系数有关的各项抑制扬尘的措施是否真实有效,助力城市空气污染治理。
通过深化部门间的精诚共治,优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大数据应用,为提升环境保护税征管质效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并形成了税收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工作合力。
探索智慧税务,创新智能申报预填
针对环境保护税申报表填写计算专业性强的特点,对标“智慧税务”的建设要求,围绕环境保护税智能申报预填探索,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处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剖析和解决技术难题,建立了内外部数据标准统一和涉税加工应用机制,解决了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排口信息、税源采集排口信息和排污许可登记排口信息难以对应的问题,确定了涉税数据在信息系统中自动传递和交互的路径,构建了按排口自动匹配预填排污当量、排污标准、排污浓度,并自动计算减免比例和税额的底层算法。企业采用在线监测数据计算环境保护税的,申报表中的24个数据项,其中包含4个必填项,均实现了智能预填,纳税人在网上申报时由“填报”变为“确认”。首次尝试电子税务局智能预填申报的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表示,智能申报预填大力减轻了企业填报的负担,提高了申报的效率,更降低了企业误填的风险。
发挥税收职能,着力推动“以税治污”
2022年,税务部门通过与生态环境部门、住建部门等多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建立多个类型的环境保护税管理模型,将外部门共享的数据信息与企业申报信息进行差异比对、对纳税人有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但未申报环境保护税等疑点纳入风险管理,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2022年南京市税务局共组织入库环境保护税7.06亿元,这是自2018年环境保护税开征以来,年度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
绿色税制激发纳税人减污治污、节约资源的内生动力,通过做精做细环境保护税征管,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将“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的环境保护税立法精神深入人心。依托多部门精诚共治,做好服务和管理并重,创新融合大数据应用,在税收现代化改革征程上勇挑重担、示范先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城市建设贡献智慧税务力量。